close

上週下班後,特地繞道羅斯福路買椪餅,因為還要趕到大學口附近的眼鏡行拿眼鏡,氣喘噓噓的衝到裡面,看見老闆正在包裝一個禮盒,趕時間的關係,快手快腳的拿了兩大袋餅,丟了 200 元在玻璃櫃檯上,跟老闆說,「麻煩給我一個塑膠袋,我可以自己裝。」

也許是動作過於流暢,旁邊正在等待禮盒包裝完成的太太好奇看了下我的餅說,「這怎麼吃啊!」
 
「看你要泡豆漿、泡綠豆湯,乾吃也可以。」老闆娘回答說。可能沒吃過的人挺難想像,我看著太太為難的表情,剛好等著老闆娘到後面找塑膠袋,跟那位太太解釋說,我們家的吃法是用熱牛奶沖泡,不妨試試看。老闆娘出來的時候聽到了,也有興趣的問了一下搭配鮮奶的食用法。
 
仔細解說了把椪餅弄一個洞,再把熱牛奶往洞裡面倒的過程後,顧客太太最後問說,「那要放在盤子裡嗎?」不,當然是放在碗裡,否則牛奶會溢出來。我想,沒有親眼看過操作,沒有品嚐過那滋味,光憑嘴巴說說,真的難以想像吧!
 
之前愛咪去台南的時候,帶回一大堆台南的月內餅,雖然也是椪餅的一種,但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。我們從小吃的椪餅,外型雖然也是圓圓大大的,但是非常鬆軟,沒有小心保存放置,很容易就碰碎掉,酥酥鬆鬆的餅,跟熱呼呼的液體,不管是綠豆湯、花生湯、豆漿還是牛奶,自然吸飽了水分,變成軟滑香嫩的麵皮。

台南的餅,則是乾乾硬硬的,分為普通版跟黑糖版,還一顆顆分別獨立包裝,非常有高級感。泡餅的經驗讓我知道要懷疑這東西加熱沖泡出來的效果,但熱愛吃碰餅的癮阻止我繼續龜毛,拆了一個餅馬上如以前那樣製作鮮奶泡餅。

事實證明,那一塊一塊乾硬的餅皮確實完全無法吸水,不管泡了多久都沒有入味跟軟化的意思,從此那幾塊餅就被放在廚房角落的地方,從台南名媛大家閨秀,被忽視做壁花。

心裡不是沒想過桃姨愛現二子嬤的好手藝做給她吃的月內餅,之前也跟媽媽 A 了一小塊老薑,直到遇到那個我自己覺得解說的仔細但還是完全霧煞煞的太太,才理解我一直在找資料想搞清楚月內餅到底怎麼做才肯動手,是完全錯誤的行為。
 
光是聽人家講而不自己親自動手做,以我對椪餅的認識還是侷限在從小吃到大的那個樣子材質,對老薑麻油及米酒的認識也僅止於湯湯水水的麻油料理上,是不可能理解的。

前兩天回到家後,就開始把薑切片丟下鍋用黑麻油爆香,等油熱了薑的香味也出來了,雖然心裡覺得怪,還是硬著頭皮拆了個餅丟下鍋去,如同購物網站指示的,用煎匙在餅上面「兔」個洞打個雞蛋下去,蓋上鍋蓋悶個三分鐘,起鍋前覺得上面沒煎到好像不太對近,快速的翻了個面,又因為賣餅的前輩沒有交代這一步,兩秒後又趕緊翻回來,淋上幾滴米酒,然後起鍋。

照著購物網太過省略的說明,簡單地真做出了一個看起來很像的餅。油煎過的餅皮焦焦脆脆的,裡面的半熟雞蛋是軟嫩滑溜的,麻油的香氣和著餅內黑糖的甜味,果然是奇異而令人驚艷的和諧,也只有愛吃甜的台南人,才能變化出這樣出人意表的滋味吧!
 

看到醜醜破碎的月內餅,心裡百感交集,道地的台南人 Oscar 媽,大概是從小到大過著嬌生慣養的好日子,也不知道她當時坐月子的時候有沒有吃過這種東西,否則怎麼從來沒聽她針對月內餅發表過任何意見,該她雪中送炭的時候就不見人影,果然是廚藝不精;一方面又羨慕著二子媽,過不了多久就可以天天正大光明吃這餅,比誰都理所當然。
 
 
PS: Oscar 媽雖然因為跟我做同學,老是被我毒舌批評,算她倒楣。但這也是因為她人生太過順遂,時時提醒她應居安思危的一片苦心啊!
 


 
Google月內餅煮法時,也找到一個自製椪餅的食譜,順手記錄在這裡,也許將來有一天會用得到。
 
【材料】
 
《油皮材料》:
  1. 中筋麵粉2杯
  2. 豬油1/2杯
  3. 水1/2杯
《油酥材料》:
  1. 低筋麵粉1又1/2杯
  2. 豬油 1/2杯(油量視氣溫而定,溫度高則油量減少)
 《餡料》:
  1. 低筋麵粉100公克
  2. 黑糖粉240公克
  3. 奶粉75公克
  4. 水45公克
 
 
【作法】
  1. 將油皮、油酥、及餡料材料各自揉成糰狀,均分為20等份。
  2. 油皮揉圓後壓平,包入一個油酥,收口捏緊,用桿麵棍將包好的油酥皮桿成牛舌餅狀,捲起放平,再桿一次,成長條狀,捲起後放正(螺旋的兩面,一面向前,一面朝向自己)。最後再桿一次,即可桿壓成一張圓皮。
  3. 將糖餡包入油酥皮中,收口確實捏緊向下置於麵板上,桿成薄餅狀。
  4. 做好的薄餅排入烤盤,放入已預熱的烤箱以150 ℃烤約 15 分鐘,至中央鼓起呈中空狀即可。







C-マンション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blovesa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6) 人氣()